校园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新闻
首页

校园新闻

【青年风采】陈建:潜精研思重品德,丹心热血沃新花

 

陈建博士是我校理论有机化学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职科研人员,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化学会会员,先后在德国马普高分子所和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和访问研究工作。近年先后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0项。201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4年获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三届青年化学化工奖,2015年获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所谓工作的三重境界:一是工作只是养家糊口,二是把工作与兴趣结合起来就是事业,更高一层是有社会责任感,即将个人的命运与社会、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所以作为一名老师,更多的是要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瘦高的身型,一幅黑框眼镜,常穿着白色T恤,这位80后充满活力的青年教授不仅个人科研成绩突出,对于学生的培养,他也十分重视。

 
  诲人不倦:教学与科研相长

   
陈建的材料化学课是干货颇多、内容丰富、知识紧凑的,同时也是一丝不苟的。“上课!”略带沙哑而又中气十足的声音响彻十教东附楼302教室,学生们放下手机,迅速起立,一节课便由此开始。“请不要在课上讲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每当看到有人开小差时,他便用严肃的话语配以犀利的眼神告诫道,认真负责的对待每一堂课,是他的态度。

   
陈建的化学课堂是灵动的,他会将科研最新发展与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全新的科研视角去看去学习教材,使教学与科研相长。为了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即使是与去年同样的课程内容,他也会在每节课前花三个小时以上重新准备课件,以保证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他也十分注重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课上设定时间为学生讲解疑惑,并常常会请同学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演算化学题目,然后细心为学生指正。同时,他也学习国外的“教授开放时间”的制度,鼓励学生常去办公室问问题:“我最喜欢学生到办公室来问我问题,因为这是他们有思想的表现,并且老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到学生许多。”

   
“陈老师上课比较严肃,玩手机、走神等事情,在他的课堂上都是不允许发生的。”16化学三班的王宏说道。这个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的大男孩,对陈建老师的课非常喜爱:“但严肃只是陈老师的一面,他教学风格幽默,常常和学生开玩笑,活跃课堂气氛。下课后与同学聊天时,也总是面带微笑,十分和蔼。”

   
而除了上课时间,陈建几乎每天都泡在科研工作中,没有双休日,寒暑假只有一个星期的休整时间,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习惯,而遇到课多的时候,晚上加班加点也成为了常事。每到要发表SCI论文时,是陈建最忙的时候,他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经常到凌晨还在反复修改学生的论文。在他的电脑中储存了上万篇文献资料,而这些大多他都已经看完了。就这样,在陈建的带领下,实验室学生去年一年便发表了12篇SCI论文。

 
  严师高徒:实验室里的“特种兵”

   
小小的实验室里整齐有序的摆满着试管试剂、各类溶液等化学用品。磁力搅拌器、氮器钢瓶等必备仪器更是一应俱全。学生身穿实验服、手戴橡胶手套、眼戴护目镜,在各自的小天地里聚精会神地做着实验。陈建则在实验室里不时走动查看,密切关注着学生们的实验进程。

   
2015年,我校理论有机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实验室学生也从曾经的一个发展到如今的五个。几年以来,这个实验室送出了两位湖南大学博士、两位华南理工博士、还有学生拿到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硕士论文等,这一切与陈建的严格和认真是分不开的。

 

陈建对实验室的学生有着非常严格要求:必须穿实验服、必须戴眼镜、绝对不能使用手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想将他们训练成正规军,进而是特种军。你要知道,没有一支打胜仗的队伍,是纪律不严明的队伍。”陈建坚定的说道。

 

同时,他注重学习985高校的实验室先进管理模式,并结合我校实验室特色,制定详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作息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奖惩措施和新颖的人才培养制度,如:每周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和总结报告会等,以便对实验室人员进行集中的统一培训,让他们更好的进入科研状态。

 

尽管平时工作上严格,但在平时,他与实验室学生,就像是知心朋友一般。他关心实验室每一个学生的状态,常常与他们聊天,聊生活上的一些趣事,学生有烦心事,也总是向他倾诉。在平时的接触中,他了解到,实验室有一些同学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可能很难完成学业,他感到很心痛,便将自己的工资借给学生交学费。同时,在平时,为困难的学生多争取一些额外的补助,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而他做这一切,却不求回报。在有一年教师节时,实验室同学们为了感谢老师的辛苦付出,拎着一堆礼物到陈建家中拜访,却被陈建赶了出去。“学生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要他们来给我买什么礼物呢,只要他们坚持好自己的科研事业,做出成就,我就很满足了。”陈建笑着说。

 

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专职人员张培盛是我校教师,也曾是陈建的学生。多年来的接触使得他对陈建了解较深。“陈老师工作一丝不苟、科研经验丰富。我很感激他对我的关心和悉心指导。我以他为参照物,一直前进一直努力着。越努力、越幸运是他教给我的宝贵箴言。”张培盛感激道。

 

  以德为本:科研人的“精气神”

“要想从事科研活动,一是要有不断学习的心态,不断地去创新,创新是科研的动力;二是对于个人来说,要坚持,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三是要勤奋,争分夺秒地去做课题,不能比他人晚一步。”这是陈建心中科研人员应有的“精气神”,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寒假前后,他总会有一段近一个月的“闭关修炼期”。一个人呆在一个小小的仪器室里,带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执着,从早上7点到晚上24点,将已完成科研课题中大量的相关原理、数据等总结和归纳,撰写成项目申请书,并反复修改,力求做到精益求精。多年来的不断坚持 使他能够先后获得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个省部级科研基金的资助,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的科研条件。

 

为了更好的学习,他还为自己争取到了去德国和美国从事访问研究工作的机会。在德国世界排名前列的马普高分子研究所时,他了解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他也将自己沉淀下来,以一颗学子的心,抓住每周一次的教授答疑机会,与老师更多的交流,更好的成长自己。

 

在科研上,陈建始终和学生强调“德”的重要性,不能本末倒置。做科研首先学做人,不能贪求利益而去影响别人,而要传递正能量,将科研与兴趣结合,不断挑战新的高度,另辟蹊径,深挖开拓,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在他的鼓励下,15年时,实验室的一位学生发现了一个新的材料,可能是科研中的一个新的发现,这让他十分激动和难忘。

 

而在实验室中,他也强调每个成员之间都要具备互帮互助的品质。让老成员带新成员,给所有人一样的学习机会,并根据每个人的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分配相应的任务,让每个人得到更好的成长,实验室也因此更像一个大家庭。

 

“搞科研就如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要不畏艰险,乐观坚持,总会有革命胜利的一天。老师常常以打比方的形式鼓励我们要加油,带给我们无限的正能量。他教会我们做科研,更传递给我们作为科研人该有的精神品质!”16级化学三班的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