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至21日,央视新闻记者一行来我校采访15级艺术学院美术专业研究生赖庆林,他们欣赏了赖庆林部分作品,观摩其制作雕塑以及翻模过程,跟随赖庆林一起见证了其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参观了赖庆林个人艺术作品展,并进行了深入访谈。
据了解,赖庆林为2012年“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0年8月,他被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医学上又称为“眼癌”),2013年于我校本科毕业,并于2015年考取我校研究生。三年间,他凭借近乎全盲的视力创作了泥塑、陶艺、根雕、绘画、石膏雕塑等60余件艺术作品,开办了一场属于自己的个人艺术展。
“这幅画是我自己的一种渴望,我有一个梦想,希望自己能够回到之前看得见的时候,那是我对色彩斑斓的世界的向往。 ”赖庆林指着门口左手边的作品《有梦的孩子》说道。6月20日上午,央视新闻记者跟随赖庆林前往我校雕塑楼201展厅观看其作品,他向记者简单地介绍了《欲束》《请原谅我没认出你》《自我调节》《有梦的孩子》等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
“在创作之前,我在脑海里便有了自己想要的大概模型,因为能看见的视野有限,所以很多时候是靠手感,偶尔也会凭借周围比较强的光线对比来感受泥巴大概的形状。” 雕塑104教室内,赖庆林拿着手中一团不成形的泥巴同央视记者讲述其创作过程。他告诉央视记者,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花的时间长且作品缺少精细化,电动工具有时还不能很好把握……“因为他这人特别讲究、对自己要求严格,跟他待在一起,我发现我的审美提升了,并且他那股对生活充满热情的态度极大地感染了我。”同专业15级大三学生吴峰告诉央视记者。
6月21日上午,央视记者跟随赖庆林一起见证其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毕业典礼后,赖庆林同班同学宋洋告诉央视记者:“这几年和他相处过程中,他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毕业后我还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随后,央视记者一行人同赖庆林一同移步立志楼B5-1观看其个人艺术作品展。赖庆林向央视记者介绍其展览中央作品《Nick》的创作初衷,他说:“尼克 胡哲是一个没有四肢的残疾人,他却能活得比任何人快乐,而我只是眼睛看不见而已,我们改变不了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积极去适应、勇敢去面对,生活还将继续,没必要怨天尤人。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给他人带来鼓励。”
“怎样的青春才算是有意义的青春?”当央视记者提出该问题时,赖庆林毫不思索地说道:“我认为有意义的青春就是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且尽全力做好,不论结果如何,至少我努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