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追梦系列】念靖晴:来自大山的信仰

作者:文\罗思捷 谭鑫 图\陈明谋 来源:大学生通讯社 | 来源: | 发布日期:2013-06-04

 

  编者按:习主席说过:“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便凝聚成了一个中国梦,所以科大梦便是我们每个科大人追梦的过程。

 

  为了鼓励更多的科大人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我校新闻网特出此【追梦系列】专题,希望不管是平凡的个体还是团队,都能在追梦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

 


  坚定的眼神,黝黑的肤色、露出洁白牙齿的笑脸,朴素的衣服,又宽又大的双手。这就是念靖情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他是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3班的普通大一学生,一个来自云南小镇曲靖的青年。山区孩子的命运是他童年的投射,念靖晴希望将来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他们改变“既定”的命运,和他当初被改变的一样。对于志愿支教,他有与众不同的理解和信仰。

  希望:志愿支教的萌芽

  在念靖情很小的时候,父母外出,念靖情成为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在农村相依为命。现在,念靖情只能模糊地记得那是一段苦涩与幸福并行的岁月。

  在念靖情该上学的岁数,念靖情的父母并没有让念靖情上小学的想法。可是,一天,父母突然把念靖情拉到身边。看到父母一脸无奈的微笑,念靖情不免有些疑惑。

  “孩子,想上学吗?”父亲问道。念靖情听到这个消息激动不已,二话没说就答道:“好啊!好啊!”但沉浸在突如其来的好消息之中的念靖情还有一点不解——前些日子,村上的那位老师到底跟父母说了什么,自己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这个小小的疑惑至今埋在念靖情心中,每当与启蒙老师聊天时,老师都不愿多说。不过,具体的解释似乎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位老师,如果没有他的这次上门拜访,念靖情就不会认识一个新的世界,就不会走出大山,就不可能享受到现在美好充实的大学生活。

   这位老师给念靖情的感动远不仅如此。“老师,念靖情他好像饿晕了!”“饿晕了?你们先等等,我马上就回来!”任课老师赶紧回了趟家。过了一会,老师出现了,端来一碗热乎乎的面,里面还隔了两个金黄有诱人的的鸡蛋。念靖情还没来得及跟老师说声谢谢,拿着筷子接过碗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罢,笑嘻嘻的对老师说道:“我还想吃!”

  一次上门拜访,一碗温热的面,一个美丽的笑脸,念靖情开始对老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传播知识和关爱的使者。念靖情说,如果当了老师,自己也会像曾经那些恩师一样,“在其位谋其职”,给学生指明引路,传播关爱。

  坚定:差距也能带来力量

  念靖情身边的大部分同学早早就辍了学,现在都是好几个孩子的爸妈。每逢回家过年,一群孩子围着念靖情嚷着:“叔叔!叔叔!给压岁钱!”念靖情没有办法只好每个人给一块钱。看着这些出去打工的同学们,看着这群稚嫩的面孔们,念靖情不禁想到了当年的爸妈和自己,心里有种涩涩的滋味。

  出生在山区偏远小镇,念靖晴的童年不如同龄人的那般顺利。“我从小就开始独立,因为父母忙着干活,差不多是半个留守儿童。”念靖晴回忆道。他的家里还有11岁的弟弟和一个姐姐。而在他上初中时,姐姐为了两个弟弟的学费放弃在读的中专跑去打工。

  那时候班上有不少同学辍学,他的姐姐也为了两个弟弟的学费放弃在读的中专跑去打工。同学们和自己的姐姐被迫离开校园,深深触动了念靖晴,中途辍学同伴的命运更让他看到了读书受教育的力量。

  小升初的时候,念靖情和同伴一起到县城里面试,当同伴被问到有很么特长的时候,同伴憨憨地笑着说:捏泥巴。城里的小孩的特长都是上得了大台面的弹琴、写书法、舞蹈,而同伴的一句话令小小念靖情当时心里一阵苦涩。无数次地,或亲身经历过或见过,破败不堪的景象,无数次被山里来的孩子渴望的眼神所感动,念靖情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们,希望他们也能像自己一样成为幸运儿。

  在镇上念初中时,看着镇里的孩子在吃穿用上的优越,正值青春期的念靖晴一度动摇过。他常常会问自己:“为什么自己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当听到父母对他说:“爸妈挺对不起你的,给不了你好的环境,但是爸妈希望你靠自己!”念靖情的心被刺痛了。他突然明白一切应该靠自己。

  有的童年经历,念靖晴不愿向记者提及:“因为我不想再伤心一次。”对姐姐放弃学业的歉疚,看到同伴辍学与山区落后的心痛,经过一番挣扎与迷惑,他的梦想更加坚定了。

  执着:我只做长期支教者

  来到大学,念靖情开始将自己的公益梦付诸实施。

  爷爷曾经跟念靖情说过:木槿花,朝开而暮落。每天日落西山时,木槿花随风而落,但次日破晓时,木槿花再一次绽放开来。也许一天之中会经历风风雨雨,会经历日出日落,但木槿花的生命似乎没有被打倒或是被时光静止。这一份温柔的坚持,这一份无言的承担,让念靖情铭记在心。

  由于“木槿”这个名字的渊源,念靖晴参加了教育学院的木槿感恩支教团。他从不报名参加任何的支教活动,只做一些幕后工作。通过事后的调查与反馈,念靖晴发现自闭症活动儿童关爱和义务支教活动中存在许多问题,例如:时间安排不合理、活动形式单调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对志愿者不放心等问题。每次社团开例会的时候,念靖情总是在做完信息反馈后,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并鼓励大家出点子,大家都“嫌”他话多,直呼念靖情“念妹妹!”

  “我只会当长期支教者,至少是一年以上的时间。”这是念靖晴的支教原则。他这一份几近固执的坚定背后有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去年暑假,念靖晴的同学葵通过中华支教网在山区小学进行了两个月的支教志愿工作。葵上车后,孩子们追着车边跑边哭。“老师,我好恨你啊。为什么你不可以陪我们久一点?”这句“任性”的童言给了葵“当头一棒”。为什么出发点很好的支教会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支教梦想又该如何自信地去完成?听完葵的讲述,念靖晴开始重新思考支教的意义。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善于与别人交流谈心的人。”念靖晴坦言,但是在大学校园里,他时常和同学们探讨志愿的命题。“据我了解,很多同学都认为大学里的支教活动有做作之嫌,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大部分人缺乏给予的意识,加上持续时间短和时间安排的冲突,用心去做的人其实很少。”在他看来,长期支教是将志愿精神扎根于心的表现,可以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经常让这个大男孩倍感苦恼与无力。但念靖晴始终记得已故六年级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一个小孩的命运,就可能改变更多的命运。”他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有一些心结未解开,想要帮助人,特别是小孩,就应当将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学扎实,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


?